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闽人智慧·建字篇丨福建的“建”,从这里开始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23-08-19 05:26:12

编者

唐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设置福建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个字,历史上便有了“福建”。

福建,山海相依,有福之地。正如地名一样,千年来,“福”与“建”紧紧相依,密不可分。“福”是结果,“建”是原因,福建人用地名自白“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福”“建”深深地影响着八闽大地,“爱拼会赢”是福建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同样“福”与“建”在山海之间随处可见,这里既有福州、福清、福安、福鼎,也有建瓯、建阳、建宁。

有意思之处在于,“福”地多在沿海,“建”地多在山区,从“福”与“建”之间是否可以窥见福建人的幸福之道?“闽人智慧·建字系列”走进建瓯、建阳、建宁,了解建设中的福建。

福建的建,由建州始

“千年建州·理学名城”

这里就是今日的建瓯

它有很多标签

每一个都格外引人注目

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

3000多年文明史

朱子理学正统发祥地

朱子后裔世居于此

北苑茶文化发源地

成就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

— 建瓯全景图 吴震/摄—

“建”之何来?

据史料记载,汉献帝建安初年(196年),分侯官北乡建立了三个县:建安县(今建瓯县)、南平县、汉兴县(今浦城县),距今1800多年。

建安——建瓯最初的名称,便是用当时汉献帝的年号“建安”直接命名的,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以皇帝年号直接命名的一个县,也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四个县之一。

建瓯鼓楼,始建于东汉末(196年),鼎盛于唐末五代(943年),成形于两宋(1162年),新建于21世纪(2004年)。林仁华/摄

据文献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

当时整个福建均属于会稽郡,会稽郡下分东、南二部都尉,闽疆为其南部都尉。而南部都尉的都尉府就设在建安(今建瓯),统领全闽。

闽都建州古城图 图源:闽源之窗 建瓯史志

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设建州,州治在闽县。武德四年(621年),建州治移归建安。

此时,建州成为当时整个福建唯一的一个州,下辖建安、建阳、绥城、将乐、唐兴、闽县以及邵武等六、七个县。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始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置“福建经略使司”统管全省的兵民事务,福建之名由此而始。

通仙门是建瓯现存的四座古代城门之一,是福建省现存规格最高、最大的古城门。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摄

以文兴城 以文化人

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是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人们寻求恢复和生活关联的途径。

在建瓯这座古城,文化是最为鲜明的旗帜。

“弓鱼” 技艺——全国唯一的内陆极具特色的渔业民俗文化遗产,用一条小草绳,将鱼捆绑成“弓”的形状。即使酷暑季节,把“弓鱼”放在阴凉潮湿处,可保活数小时;寒冷的冬季,可保活1天以上。魏永青/摄

建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挑幡、唱曲子、建安盏烧制技艺、扎纸灯笼制作技艺等不一而足。对于建瓯人来说,它们既是文化遗产,也是生活。

一会儿将竹竿紧咬嘴中,一会儿玩转手间,时而抬升时而坠落,时而静止时而旋转……号称“华夏绝艺”的建瓯挑幡,在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挑幡表演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摄

近年来,建瓯挑幡还以“民间大使”的形象频频在全国各地乃至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亮相。

建瓯的非遗文化一直传承至今,红色文化同样延续未断。

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建瓯市城关序五里)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在建瓯城关序五里43号,矗立着一座古朴的小楼,这里是中共闽北临委旧址。1927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闽省暂时划分为闽南、闽北两区”的指示,在建瓯此地成立了闽北临委,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正是这个机构,领导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州和闽北地区的革命斗争。

除了中共闽北临委旧址、黄华山烈士公园、闽浙赣省委驻地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建瓯还走出了杨峻德、张沐、方文治等红色人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是《福建日报》创刊地。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摄

文化不能束之高阁,而是应该发挥其以文兴城、以文化人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建瓯市将2023年定为“建州文化宣传年”。

理学之光 闪耀古城

“闽江上流建州府,理学名城有温度;建溪唱诗芝山和,满城春风人舒服……”在建瓯原创方言歌谣《理学名城谣》中,稚嫩的童声唱出了对家乡的深深爱恋。

建瓯文庙,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9—1040),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魏永青/摄

理学名城,一张独属于建瓯的新名片。

在建瓯市理学片区保护与活化项目暨五经博士府朱文公祠修复开工仪式上,中国朱子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原校长、朱熹第28代裔孙朱崇实表示:“朱熹是中国的,朱熹是福建的,朱熹更是建瓯的。”

诚如朱崇实所言,建瓯不仅是朱熹少时成长地,更是朱子文化的正统发祥地。

在建瓯的铁井栏、磨房前、紫芝街、胜利路一带,还存有五经博士府、刘氏五忠祠、艮泉井等朱子文化遗迹。

近年还先后发现了朱熹所撰的《御制翻译易经》、刘珙墓神道碑等朱子文化遗存。

五经博士府始建明代景泰六年(1455),朱熹嫡长第九世孙朱梃钦授世袭翰林五经博士,由官府建设博士府,以奉祀文公。图源:建瓯市广播电视台

在建瓯这座理学名城之中,还有两个理学名村。

在朱熹大弟子、南宋理学家叶味道后人聚居地党城村,“道继紫阳”,这四个字高高悬挂在村中的右文书院。

在建瓯西部的吉阳巧溪村,更是矗立着两座理学宗祠——朱子后学、著名理学家“宋大儒双峰饶先生祠”。

“道继紫阳”,崇尚理学,尊德向道,理学浸润下,理学名村呈现出地灵人杰的繁盛景象。

如何耀理学之光、扬朱子之名?

朱子祭祀大典 魏永青/摄

建瓯以项目为硬抓手,谋划项目21个,包括理学文化建筑,建设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加快建州朱子文化遗存的物化进度。

同时,建瓯将朱子的“循理”思想融入司法实践、家庭建设和校园建设中,让朱子文化浸润千家万户。

以“建”之名 再“建”未来

以“建”之名,再“建”未来,如今的建瓯赋予了这片古老土地新的时代活力。

2021年,建瓯市提出建设“千年建州•理学名城”,这既是建瓯市赋予城市发展的品牌定位,也体现了建瓯人对建州历史文化的价值认同。

建古城

今年4月,历时9个多月的精心修缮和改造提升,建瓯“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迎来阶段性成果展示,打响了古城保护的第一枪。

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在修缮的古民居。魏永青/摄

在建瓯作为州府时期,这里达官汇聚、市井繁华,落成多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是建瓯最具建州风貌和建宁府格局、保存最好的古街区,也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对其进行修缮提升,既是回应群众所需所盼的民生工程,更是寻根寻魂的文化工程。

除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外,建瓯市还谋划了12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总投资48.5亿元。

千年古城正风华 魏永青/摄

建古城,还要建产业。

来到建瓯,首先看到的是翠绿的竹林、嗅到的是清和的茶香、尝到的是浓烈的美酒。

竹、酒、茶这三者,不仅构筑了建瓯的精神生活,“建”起了建瓯经济的脊梁。

建“竹之银行”

竹之于建瓯,是“半城山水半城竹”的生态家园,也是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更是产业富民“节节高”的美好希望。

建瓯市开发竹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 魏永青/摄

通过“福”文化赋能,建瓯设计研发生产竹工艺品;获评全国唯一的“中国笋竹之都”称号;研发打造“全竹宴”“百笋宴”等笋美食菜式80多种;重点开发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观光旅游,让“一根竹”成为乡村振兴的美丽风景线。

全屋竹装饰产品 魏永青/摄

目前,建瓯正在筹划组建建州笋业集团,探索联合体“抱团”上市,打造全国最大笋制品交易中心,奠定了“中国竹子看福建,福建竹子看建瓯”领先地位。

建“酒之宝库”

建瓯是千年酒城,也是“中国东南白酒名城”。到建瓯来,如若不尝一杯酒,便不能品味其洒脱豪放的“另一面”。

去年,福建省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建瓯市成立。魏剑生/摄

近年,建瓯组织专家学者对建瓯三千年的酒文化进行挖掘,编撰出版了《建州酒典》;传承、保护、利用好“福矛窖酒酿造技艺”“黄华山乌衣红曲‘三冬老’黄酒酿造技艺”和“黄华山‘米烧’白酒酿造技艺”等三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茶之圣地”

建瓯是北苑贡茶的故乡,也是全国重点茶叶产区、全国乌龙茶主要生产基地,“北苑贡茶”更是中国茶的最高水平和巅峰所在。

刻于北宋时的北苑御茶园“凿字岩”摩崖石刻,为北苑茶园纪事文。魏永青/摄

建瓯的“北苑御焙遗址”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涉茶国家级文保单位,去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遗址考古公园,完成10万㎡文物考古调查勘探。

北苑文化活化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北苑贡茶文化中心,恢复北苑贡茶古法制作,宋式点茶技艺、北苑喊山、北苑开畲列入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处建瓯市东峰镇的百年矮脚乌龙茶园是台湾青心乌龙茶的祖籍地 魏永青/ 摄

作为支柱产业,竹、酒、茶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财富,2022年建瓯市竹产业、酒产业、茶产业产值超百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精雕细刻古城建设

到弘扬建州文化

再到迈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之“建”的建瓯

正在建的

不仅是“城”的实体和概念

更是独属于建瓯的文化自信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贵州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